欧洲国防工业计划——欧洲的军备计划:迟来的路线修正还是昂贵的象征性政治?
Xpert 预发布
语言选择 📢
发布日期:2025 年 10 月 19 日 / 更新日期:2025 年 10 月 19 日 – 作者: Konrad Wolfenstein
从和平红利到国防投资——一个大陆重新武装自己
迈向武器自主化:欧洲数十亿欧元的军火工业计划
欧盟已向欧洲国防工业计划(EDIP)拨款15亿欧元,释放出历史性信号。该计划旨在增强欧洲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稳定供应链,并减少对美国武器系统的战略依赖。其中,3亿欧元将直接用于与乌克兰国防工业的合作,凸显了这项工业政策干预的地缘政治层面。然而,这些声明的背后,是欧洲经济和安全政策的根本性调整,其经济影响远超军事层面。
关键挑战在于,欧洲目前超过60%的武器系统采购自欧盟以外,其中美国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64%。然而,《欧洲国防工业伙伴关系计划》(EDIP)设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未来最多35%的零部件可来自第三国。到2030年,至少50%的国防装备将在欧盟内部采购,到2035年甚至达到60%。这些数字标志着欧洲工业政策的一个转折点,需要数千亿欧元的投资,并旨在彻底改变整个欧洲国防工业。
适合:
和平红利的遗留问题:空荡荡的军火库和痛苦的依赖
1991年冷战结束后,欧洲经历了全面裁军和安全政策调整的阶段。所谓的和平红利导致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国防预算大幅削减。20世纪90年代,美国通过大规模整合浪潮,将其国防工业转型为洛克希德·马丁、雷神和诺斯罗普·格鲁曼等高效的企业集团,而欧洲国家则基本保留了各自为政的国家结构。
例如,德国武装部队将其防空导弹部队从1990年的10970个减少到仅剩约2300个。原有的36个爱国者导弹中队,如今仅剩12个。这一变化在整个欧洲都有体现。欧洲防务公司缩减为高度专业化的工厂,生产小批量、技术先进的系统,并依赖出口市场来维持生产线。
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袭击,使这一发展模式的结构性弱点及其残酷性暴露无遗。欧盟成员国承诺在12个月内向乌克兰交付100万枚炮弹,但截至2024年1月,仅兑现了承诺的52%。欧洲155毫米炮弹的生产能力非常低,既无法保证向乌克兰交付,也无法重建自己的库存。相比之下,俄罗斯在2022年生产了约170万发炮弹,并计划到2025年生产300万发。美国将其生产能力翻了一番,从每月1.4万发增加到2.8万发,并宣布到2025年每年生产100万发炮弹的目标。
这种差异凸显了欧洲国防政策的核心问题:几十年来,欧洲大陆一直依赖美国来确保其在紧急情况下的军事优势。由此产生的战略依赖不仅影响到武器系统,还延伸到关键的供应链。中国是欧洲制造商生产硝化纤维素(推进剂的关键成分)的主要供应商。这种对俄罗斯最重要盟友的依赖,暴露了欧洲国防结构在地缘政治上的脆弱性。
拼凑而非堡垒:欧洲军备格局的碎片化
欧洲国防工业由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主导,但它们的收入却远远落后于美国以及日益落后的中国竞争对手。英国BAE系统公司以2022年274亿美元的国防收入领跑欧洲。紧随其后的是意大利莱昂纳多公司(145亿美元)和空中客车防务与航天公司(112亿美元)。德国最大的国防企业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tall)2024年的总收入约为100亿欧元,在全球国防企业中排名第20位。相比之下,美国行业领军企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2023年的收入为646.5亿美元,几乎是莱茵金属公司的六倍。
这些规模差异并非巧合,而是根本结构性问题造成的。据估计,欧洲拥有超过170种不同的武器系统,而美国仅有30种。这种碎片化阻碍了规模经济,增加了单位成本,并抑制了技术创新,因为研发预算分散在太多并行项目上。由克劳斯-玛菲·韦格曼公司和奈克斯特公司合并而成的德法公司KNDS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困境。尽管两家公司于2015年正式合并,但至今仍基本独立运营。豹2主战坦克是KNDS德国公司的旗舰产品,其主炮、火控技术和弹药等关键部件需要从竞争对手莱茵金属公司采购。
国家采购政策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碎片化。每个欧盟成员国都试图尽可能地保持其自身生产能力的广泛组合,以维护其工业和安全主权。“公平返还”原则(即每个国家都力求从欧盟预算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资金)阻止了其集中于少数几个高效的生产地点。近年来,随着军事预算的不断增加,各国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本地就业,而不是集中资源,这种国家单独行动甚至有所增加。
欧洲国防投资计划 (EDIP) 试图通过为跨境合作提供财政激励来打破这些结构。项目必须至少涉及四个欧盟成员国才有资格参与。欧洲防务基金 (EDF) 的预算为 80 亿欧元(2021-2027 年),为这些努力提供了补充。然而,与美国国防研究的规模相比(美国每年仅在研究上就花费约 280 亿欧元),这些资金仍然微不足道。
美国的市场力量不仅体现在其国防企业的规模和效率上,还体现在其影响欧洲采购决策的能力上。2015-2019年和2020-2024年期间,欧洲北约成员国的武器进口量翻了一番,美国的份额从52%上升到64%。对于导弹防御、飞机发动机和无人机等关键系统,欧洲往往缺乏有竞争力的替代方案。例如,德国选择了以色列-美国箭式3导弹防御系统,耗资约40亿欧元,因为类似的欧洲系统要么无法获得,要么技术上较差。
创纪录的支出与技能差距:转折点的量化维度
2024年,欧盟27个成员国的国防开支达到创纪录的3430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19%。欧洲防务局预测,2025年国防开支将进一步增至3810亿欧元。这将首次超过北约设定的2%的目标,而大多数欧洲国家多年来都未能实现这一目标。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计算,2024年的国防开支约为1.9%,预计到2025年将升至2.1%。
但这些增长掩盖了结构性赤字。北约2025年6月在海牙峰会上通过的新目标规定,到2035年,所有成员国的国防支出总额应达到GDP的5%,其中3.5%用于传统国防开支,1.5%用于国防相关基础设施。对德国而言,这意味着每年的国防开支将从目前的约900亿欧元增加到2000亿欧元以上。据估计,整个欧盟每年的国防支出将超过6300亿欧元。
这些数字体现了即将到来的经济转型的程度。2024年,欧盟国防支出的投资份额已达到31%,远高于北约20%的基准。预计到2025年,投资份额将升至1300亿欧元,占比34%。这些投资将主要用于设备采购和研发。
欧洲军火工业的生产能力正以历史性的速度增长。根据《金融时报》对卫星数据的分析,自2022年以来,欧洲军工厂的扩张速度是和平时期的三倍,目前已占据超过700万平方米的新增工业空间。例如,莱茵金属公司计划将炮弹年产量提高到70万发,其生产基地分布在德国、西班牙、南非和澳大利亚。在下萨克森州的翁特吕斯新建了一家弹药厂,并在丹麦政府的参与下,启用了一家生产基地。
尽管有所扩张,但关键缺口仍然存在。2023年,欧洲拥有1627辆主战坦克,但根据具体情况,实际需要2359至2920辆。爱国者导弹和SAMP/T等防空系统在2024年仅有35套可用,而实际需要89套。北约呼吁将地面防空系统从目前的293套大规模扩充至1467套。这些能力缺口无法在短期内弥补,因为建立生产能力需要数年时间,并且需要高技能工人和长期规划保障。
枢纽安全和防御 - 建议和信息
安全与国防枢纽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和当前信息,以有效地支持公司和组织在欧洲安全和国防政策中的作用。在与中小企业连接工作组的密切相关的情况下,他特别促进了中小型公司(SME),特别是希望进一步扩大其在国防领域的创新力量和竞争力。作为中心接触点,枢纽在中小型企业和欧洲国防战略之间建立了决定性的桥梁。
适合:
乌克兰战争如何加速欧洲武器创新
战争是创新的驱动力:乌克兰作为试验场和战略盟友
欧洲防务领域一个显著的发展是乌克兰国防工业的日益一体化。自2022年俄罗斯袭击以来,乌克兰的国防产量增长了35倍。2021年至2024年,产值增长了10倍,达到100多亿欧元,并且到2025年可能再增长两倍。无人机制造商数量从7家增加到500多家,年产量超过400万架。电子战公司数量从10家增加到300多家。
2025年7月在罗马举行的乌克兰复苏会议上宣布的“BraveTech-EU”倡议将这一合作制度化。该项目由欧盟和乌克兰共同资助,总金额达1亿欧元,旨在将乌克兰BRAVE1平台与欧洲防务基金等欧盟工具对接。BRAVE1平台已注册超过3500项研发成果,根据北约标准编纂了260多项成果,并提供了价值13亿格里夫纳的资助。
对于欧洲公司来说,乌克兰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机会在实战条件下测试技术。像迪尔防务公司(Diehl Defence)这样的德国公司正在第三突击旅的训练中心通过BRAVE1测试他们的机器人系统。此类测试提供了在任何实验室或模拟器中都无法获得的洞见,并显著加快了开发周期。乌克兰政府计划到2025年在武器生产和采购方面投入创纪录的160亿欧元,这相当于国家预算的约38%,是战前支出的20倍。
然而,乌克兰的产能利用率仅为40%左右,主要原因是生产设施保护不足以及资金匮乏。乌克兰国防企业正在争取出口权,因为它们的产量超过了乌克兰自身的消费量。行业领袖认为,出口将使乌克兰实现必要的大规模生产,从而降低成本并增强国内国防。这场争论揭示了短期战时需求与长期工业结构之间的根本性矛盾。
适合:
安全的高昂代价:经济风险和政治动荡
欧洲大规模的军事扩张构成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地缘政治风险。从财政角度来看,北约实现5%的目标需要大幅重新分配公共资源。对德国而言,这将需要每年额外支出超过1000亿欧元,相当于当前联邦预算的40%以上。这些资金必须通过增税、新增借款或削减其他领域的开支来筹集。每种方案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
优先顺序问题正变得越来越有争议。虽然国防装备投资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并刺激短期需求,但它们并不能像教育、基础设施或研究投资那样带来长期生产力增长。德拉吉于2024年9月发布的《欧洲竞争力报告》强调,需要在创新、脱碳和发展独立国防工业方面进行大规模投资。然而,同时实现所有这些目标需要欧洲自马歇尔计划以来从未见过的大规模投资。
另一个结构性风险在于技术依赖。欧洲国防工业依赖于受地缘政治风险影响的关键领域的供应。台湾生产了全球90%以上的最先进半导体。这些芯片对于从导弹到无人机和通信系统的现代武器系统至关重要。台湾冲突的军事升级将对欧洲国防工业造成巨大冲击,并可能导致预计500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欧洲正在投资建设自身的半导体产能,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其对台湾的依赖仍将持续。
武器出口政策仍然是道德和安全争议的温床。德国向沙特阿拉伯(一个在也门战争中扮演争议角色的国家)的武器出口屡遭批评,并一度受到限制。关于向土耳其交付武器的类似讨论也正在进行中。军火工业的经济利益、安全考量和人权标准之间的平衡仍然岌岌可危。EDIP 加剧了这一困境,因为它一方面旨在加强欧洲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促进向第三国的出口。
欧洲军火工业的整合进展缓慢,且充满冲突。尽管莱茵金属公司和莱昂纳多公司已就意大利坦克市场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成立了一家规模超过200亿欧元的合资企业,但国家利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法德合作的“主战坦克”——“主地面作战系统”项目因管辖权和国家利益方面的争议而受阻。原定于2035年推出的项目现已被推迟到2040年以后。在速度日益成为军备竞赛制胜决定性因素的时代,这种停滞状态危及欧洲的战略行动能力。
战略自主与失败之间:未来的三种情景
欧洲国防工业的未来将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蕴含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在乐观的设想下,欧洲将成功克服碎片化问题,并通过协调采购和生产实现规模经济。研发投资将缩小技术差距,尤其是在防空、精确制导武器和自主系统方面。与乌克兰的合作将把久经实战检验的创新成果整合到欧洲的生产线中。在这种情况下,到2035年,欧洲将真正实现60%的国防装备自主生产的目标,从而大幅增强其战略自主性。
更可能的温和情景设想情况会逐步改善,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结构性变化。国家采购传统仍占主导地位,而欧洲工业进步计划(EDIP)的预算不足以资助真正具有变革意义的项目。欧洲将减少但不会完全摆脱对美国的依赖。生产能力将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将低于需求。技术突破仍将孤立存在,而结构性低效将持续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将继续进口40%至50%的武器系统,并且仅在一些细分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
悲观情景假设财政负担将导致政治动荡。同时投资于气候保护、数字基础设施和福利国家的需求将压垮公共预算。民粹主义运动正通过将国防开支描绘成公共资金的浪费而获得支持。欧洲一体化面临压力,国家单边主义日益抬头。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一体化框架将失败,碎片化将加剧,欧洲将进一步丧失其战略行动能力。
颠覆性技术可能会彻底改变欧洲国防规划的格局。人工智能、自主武器系统、高超音速导弹和太空武器正在定义军事优势的新维度。中国和美国正在这些领域投入巨资,而欧洲则因监管方面的担忧和伦理争议而犹豫不决。如果欧洲在这些关键技术上落后,那么对常规武器系统的大规模投资可能会被证明是一种战略性错误投资。
地缘政治冲击仍然是最大的风险。台湾冲突的军事升级将扰乱全球供应链,并切断欧洲关键技术的进口。美国退出北约(在某些政治格局下似乎是可以想象的),将迫使欧洲以比目前计划更快的速度大幅增强国防能力。相反,乌克兰战争的降级可能会减轻重新武装的政治压力,并导致在结构性问题得到解决之前进一步削减军备。
催化剂还是象征性政治:国防转型的最终评估
欧洲国防工业计划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几十年来,欧洲首次认识到需要对国防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并致力于克服国家分裂的局面。然而,欧洲国防工业计划(EDIP)的预算仅为15亿欧元,远远低于真正结构性变革所需的水平。相比之下,德国1000亿欧元的专项基金是EDIP总预算的66倍。
关键的战略问题在于欧洲是否准备好承担必要的经济和政治成本。实现5%的目标将耗费欧洲每年超过6300亿欧元,是当前支出的两倍多。必须调动这些资源,同时需要在脱碳、数字化转型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进行大规模投资。问题不在于欧洲能否筹集到这些资源,而在于它是否有政治意愿来管理相关的分配冲突。
企业,尤其是在科技领域,正面临巨大的增长机遇。军民两用技术正成为资助政策的重点。通过欧盟国防信息系统(EUDIS)等工具,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获得了此前难以企及的融资和市场。BraveTech EU计划提供了更多与久经考验的乌克兰国防技术合作的机会。早期进入这些市场的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对于政治决策者来说,国防转型需要重新调整财政、工业和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长期以来在德国被视为不可谈判的债务刹车政策,如今也面临争议。欧洲一体化必须在国防政策上证明其价值,而国防政策传统上象征着国家主权。联盟对美国的忠诚与欧洲战略自主权之间的平衡必须重新调整。
对投资者而言,国防转型标志着资本流向的根本性转变。莱茵金属等国防类股自2022年以来成倍增长。欧洲国防公司的订单量达到创纪录水平。KNDS公司积压订单量达235亿欧元,正计划进行IPO,旨在将公司打造成欧洲领军企业。但这一发展也存在风险。国防类股波动性较大,且易受地缘政治事件和政府更迭的影响。围绕武器出口的道德争议可能导致监管收紧。
EDIP 的长远意义将取决于其能否克服欧洲国防工业的结构性弱点。数十年来,欧洲国防工业碎片化、分散于 170 多个武器系统、缺乏整合、依赖关键进口以及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层出不穷。仅凭 15 亿欧元的预算和三年的时间,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解决。EDIP 充其量只能成为引发更深远改革的催化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它将作为代价高昂的象征性政治手段载入史册,成为欧洲大陆又一次错失良机,因为它已经意识到了时代的征兆,但却未能及时采取行动。
经济分析表明,欧洲的国防转型姗姗来迟,资金不足,且充满巨大风险。其成功与否不仅将决定欧洲大陆的军事实力,还将决定其经济竞争力、政治凝聚力以及在日益多极化的世界秩序中的地位。未来几年将检验欧洲是否有意愿和能力实现这一转型。否则,在一个军事实力再次成为地缘政治力量货币的世界里,欧洲将逐渐被战略边缘化。
建议 - 计划 - 实施
建议 - 计划 - 实施
您的双重使用物流专家
全球经济目前正在经历基本变化,这是一个破裂的时期,它震撼了全球物流的基石。超全球化的时代的特征是无法动摇的最大效率和“及时”原则的不可动摇,使位于新的现实。这的特征是结构性突破,地缘政治转变和进步的经济政治破坏。国际市场和供应连锁店的规划曾经被假定为众所周知,它解散了,并被不确定性日益严重的阶段所取代。
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