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河道:内陆港口对欧洲安全不可或缺的作用
内陆港口是欧洲军事机动性的基石
欧洲防务的新现实和物流的复兴
地理学的转折点与回归
欧洲的安全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重振国家和联盟的防御已成为北约及其成员国的核心使命。在这一新模式下,欧洲的地理格局不再仅仅是经济现实,而首先是战略现实。可靠的威慑和强大的防御能力并非仅仅基于拥有现代化作战部队。相反,在适应性条件下快速、大规模、远距离部署这些部队的能力至关重要。这些部署的速度和规模已成为北约决心和行动能力的直接指标。
物流作为战略因素
在此背景下,后勤已从单纯的辅助功能演变为核心战略要素。快速部署兵力(快速部署)的能力对于在危机升级前做出反应至关重要。后勤链的效率决定胜败。潜在侵略者不仅评估北约的名义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其将这种力量集中到关键点的能力。可见、运转良好且冗余的后勤基础设施标志着高度的战备状态和快速反应能力。这种后勤能力的展现提升了威慑的可信度,因为它直接影响侵略者发动攻击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对后勤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是对北约威慑力的投资。
内陆港口是欧洲军事机动的关键
内陆港口及其相关水道是欧洲军事机动性的关键因素,但却被系统性地低估。它们为重型和超大型军事装备的运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能力,缓解了长期拥堵的铁路和公路网络的负担,并增强了整个北约后勤链的弹性。因此,升级这些港口及其相关水道不仅仅是一项交通政策的当务之急,也是国防政策的重中之重。
“德国枢纽”:地缘战略作用和多式联运走廊
德国在东道国支持中的核心作用
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地带,是盟军的中转和部署中心,因此被称为北约的“枢纽”。在东道国支援框架内,德国负责确保盟军及其自身武装部队的部署和补给。这项复杂的任务由“德国作战计划”协调,该计划规范了联邦各部委、各州和各市政府之间的民事军事合作,并与北约的需求相一致。
东侧“示范走廊”
2024年1月,德国、荷兰和波兰达成的“示范走廊”是提升军事机动能力的关键举措。其目标是在结盟的情况下,组织从西向东的无缝军事交通。重点是将部队、装备和补给从北海的深水港口(尤其是美国增援部队登陆的地方)运送到北约特别暴露的东侧。为了实现必要的韧性和运力,该走廊必须整合所有运输方式 – 公路、铁路和水路 – 虽然专注于明确的走廊可以整合交通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但也使这些轴线变得可预测,并成为破坏、网络攻击或常规攻击的极具吸引力的目标。内陆水道通常与这些主要轴线平行,提供完全独立的基础设施,从而提供必要的冗余。因此,在铁路或公路中断时切换至水路的能力是弹性整体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
融入欧洲框架(TEN-T 和 CEF)
军事运输路线的升级与欧盟民用基础设施项目密切相关。泛欧洲交通运输网(TEN-T)构成了军事走廊定义的基础。该双重用途基础设施 – 即民用但升级用于军事用途 – 的投资由欧盟“连接欧洲基金”(CEF)共同资助。这种方法认识到军用和民用运输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必须发挥协同效应。在申请CEF资金时,德国重点改善了TEN-T北海-波罗的海核心网络走廊的铁路基础设施,例如,升级桥梁和拓宽740米长货运列车的过境轨道。
枢纽安全和防御 – 建议和信息
安全与国防枢纽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和当前信息,以有效地支持公司和组织在欧洲安全和国防政策中的作用。在与中小企业连接工作组的密切相关的情况下,他特别促进了中小型公司(SME),特别是希望进一步扩大其在国防领域的创新力量和竞争力。作为中心接触点,枢纽在中小型企业和欧洲国防战略之间建立了决定性的桥梁。
适合:
内河航运是高效重型运输的关键
内陆水道:重型运输的战略优势
可容纳重型和大型货物
内河运输是运输重型和超大型军事装备(重型和大件货物)的理想选择。现代武器系统,例如重达60多吨的豹2主战坦克或自行榴弹炮,通常超出了许多桥梁和道路的载重极限。一艘现代内河运输船只可运载多达100辆卡车或一整列货运列车的货物,从而能够运输以封闭队形排列的整个坦克连。其主要优势不仅在于其运输能力,还在于其能够在部署期间保持作战部队的作战完整性。一个军事单位不仅仅是其车辆的总和;其战斗力取决于其凝聚力。公路运输会将一个单位拆分成数十辆单独的重型运输车辆,这些车辆需要数天才能到达,并且必须费力地重新组装,而水路上的推拉式车队可以一次性运送整个单位。部队一起抵达,大大减少了目的地作战准备时间(部署时间),并在发生危机时具有决定性的作战优势。
关键基础设施救援
将重型运输改为水运,可显著缓解铁路和公路网络的负担,这些网络长期拥堵,亟需改造。这为时间紧迫或重量较轻的货物以及人员运输创造了急需的运力。与公路和铁路不同,内河航道在关键通道上仍有相当大的运力储备。
操作灵活性和可靠性
内河船舶也具有显著的运营优势。它们可以全天候运营,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受夜间驾驶禁令或噪音减排法规的约束,而这些法规通常会阻碍公路和铁路军事运输。这使得军事部署能够持续进行,并更具可预测性。内河运输不易拥堵,并且时刻表执行率高。虽然对于军事规划而言,较低的运输成本和能耗并非关键因素,但其也具有积极的附加效应,可以带来预算优势,尤其是在大规模演习或长期部署的情况下。
内陆港口作为关键物流枢纽:对军民两用基础设施的要求
港口作为三模式接口
内陆港口是物流链中的关键枢纽。作为三式联运码头,它们连接水路、铁路和公路,从而实现水路货物的无缝衔接。港口的军事适用性并非取决于其总吞吐量,而取决于是否存在一些高度专业化的“瓶颈资产”。一个港口每年可以处理数百万吨散货,但如果缺乏专用设备,仍然不适合运输一辆主战坦克。
技术和基础设施要求
处理大型军事装备必须具备特定的技术和基础设施要求。
围护结构技术(上部结构):
滚装卸(RoRo):需要固定或移动式坡道,且坡道应具有足够的载重量和宽度,以便重型履带车辆通行。虽然德国内陆港口原则上提供滚装卸坡道,但实际使用率不高,其是否符合军事要求仍有待确定。吊装卸(LoLo):对于坦克、桥梁构件或重型集装箱的垂直搬运,起重能力超过100吨的重型起重机(移动式港口起重机、龙门起重机)至关重要。CEF明确将起重机排除在军事机动性资金之外,这是一个严重且适得其反的缺陷,因为它忽视了货物装卸的核心。
基础设施要求:
港池和码头设施:需要足够的码头长度来停泊大型推式运输车队,并保证水深,即使在低潮时也能可靠运行。存储和集结区:对大型、铺砌且安全的区域的需求很高。这些区域用于临时存放车辆和物资,以及设立休息和集结区(运输车队支援中心)。这些区域必须能够承受较高的地面压力,并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
下表总结了军用级内陆港口码头的要求概况,可作为场地评估和升级的规划工具。
军用级内陆港口码头的要求概况
军用级内陆港口码头的要求包括定义最低军事标准的各种标准。基础设施必须保证水深超过2.80米,以确保即使在低潮时也能运行。码头长度应超过200米,以便停泊推进式车队。上部结构需要一台容量超过100吨的低位起重机来处理作战坦克和重型装备,而滚装船坡道的负载能力必须至少为70吨,以确保履带式车辆的装载。需要超过20,000平方米的铺砌重型区域,用于公司物资的供应和临时存储。带有围栏和门禁的安全存储区域可保护物资和人员的安全。在连通性方面,需要一条长度超过740米的铁路连接,以便处理长军用货运列车。最后,应该有与高速公路或联邦公路的直接公路连接,以确保快速的后续运输。
您的集装箱高架仓库和集装箱码头专家
在一个地缘政治动荡、供应链脆弱以及对关键基础设施脆弱性的新认识的世界里,国家安全的概念正在经历一次根本性的重新评估。一个国家确保其经济繁荣、人口供给和军事能力的能力,越来越依赖于其物流网络的韧性。在此背景下,“双重用途”一词正从出口管制的一个小众类别演变为一项包罗万象的战略理论。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适应,更是对需要深度整合民用和军用能力的“转折点”的必要回应。
适合:
聚焦战略风险:德国水道为何亟需现代化
联盟的致命弱点:系统性缺陷和脆弱性
尽管具有战略重要性,但依赖内陆水道和港口的物流链存在严重的脆弱性和系统性缺陷。
基础设施衰败:投资积压的战略风险
德国的水路基础设施正遭受着大量投资积压的困扰,部分设施已破败不堪。船闸和水坝的平均使用年限为65年,一些重要设施,例如基尔运河的设施,甚至可追溯到德意志帝国时期。因此,水路中断和故障日益严重,导致整条水道关闭,一旦发生危机,由于通常没有其他替代路线,这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联邦数字和交通部(BMDV)估计,到2030年,投资需求将达到65亿欧元。
官僚枷锁:缺失的“军事申根”
部队和装备的快速部署因繁琐的官僚程序而受阻。跨境运输的审批时限长达五个工作日,这与北约最长72小时的作战计划时间明显相悖。此外,由于德国各联邦州法规不同,监管不力,海关程序繁琐,需要重复提交申请(北约302表格和欧盟302表格)。
容量瓶颈和新的漏洞
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佳之外,运输能力有限(尤其是专用船舶),以及危机时期与商业货运的竞争也构成挑战。此外,基础设施还面临新的脆弱性。船闸和港口设施等关键节点容易受到破坏或混合攻击。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也加剧了这一情况:反复出现的低水位,尤其是在莱茵河,严重限制了船舶的吃水,低水附加费导致运输成本增加,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整个运输链瘫痪,迫使人们转向已经不堪重负的铁路和公路运输方式。
以下矩阵构成了这些不同的挑战。
内陆水道军事机动性面临的挑战矩阵
内陆水道上的军事机动性面临诸多挑战。一些硬件基础设施已经过时,例如基尔运河可追溯至帝国时代的船闸,由于缺乏冗余,一旦发生意外故障,战略水道可能会被阻塞数周之久。从监管和官僚机构的角度来看,冗长的审批程序可能需要长达五天,而北约规定的时间为72小时,这导致部署速度过慢,从而阻碍了快速的危机响应。此外,军事运输与民用运输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商业运输在预订运力时优先考虑,这使得短期部署大规模军事能力变得非常困难。此外,气候适应性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莱茵河的低水位事件会严重限制船舶的装载能力,降低运输链的可靠性并增加成本。最后,物理适应性也受到影响,因为针对船闸、堰或港口IT系统的破坏行为可能会将一次小规模的袭击演变成对重要交通干线的长期破坏。
赋权之路:战略、项目和行动建议
解决已发现的缺陷需要从纯粹的交通政策方法转变为将基础设施、监管和金融视为一个整体的综合安全政策方法。
重新思考融资策略并加速流程
虽然现有的融资工具(例如持续发展基金)是重要的一步,但考虑到巨大的需求,其16.9亿欧元的预算远远不够,而且已经全部投入使用。需要从纯粹的项目融资转向永久性的联邦战略基础设施资金,将其视为国防开支的组成部分。同时,必须大幅减少官僚主义。具体的行动建议包括:取消联邦州之间军事运输的国内许可要求。在欧盟/北约层面协调和数字化跨境许可程序,以确保在72小时内完成处理。创建统一的海关表格,以避免向北约和欧盟重复提交申请。
有针对性的拓展和军民合作
投资必须瞄准军事走廊沿线的基础设施项目。诸如“物流枢纽网络”(连接欧洲各地的物流枢纽,例如普丰施塔特的物流枢纽)之类的PESCO项目是一个有前景的方案。同时,必须加强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即使在国防紧急情况下,物流公司和港口运营商也必须通过合同义务提供运力和服务,这种模式可以显著提高灵活性和效率。德国联邦国防军后勤司令部已经启动了一些项目,旨在将私营公司更紧密地整合到物资管理、运输和维护中。
增强韧性
必须增强基础设施的韧性。这一方面包括对船闸和码头等关键点进行物理保护和网络安全。另一方面,缓解气候变化影响的技术措施也至关重要。例如,计划加深中莱茵河航道,以提高低水位时的通航能力,但预计要到下一个十年才能完工。
从瓶颈到战略倍增器
分析清晰地表明,内陆港口及其相关水道是欧洲国防架构中不可或缺却又极其脆弱的组成部分。快速大规模部署能力的战略需求与当前的基础设施、能力和官僚程序之间存在着危险的差距。内陆物流的升级是检验德国和北约能否不仅宣布所谓的“转折点”,而且能否在物质和程序上付诸实施的试金石。忽视水道作为重型装备冗余且高容量运输方式的缺陷,是一种战略疏忽,会削弱整个联盟的韧性。将内陆港口整合到一个具有韧性、响应迅速且冗余的整体物流系统中,并非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战略需要。如果在这方面不果断采取行动,就会从最根本的层面之一损害联盟防御的可信度:即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出现在正确的地点的能力。
建议 – 计划 –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