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战略稀缺作为地缘政治武器,对德国工业基地构成威胁
来自北京的警钟:中国炫耀实力及其后果
法兰克福大宗商品交易商马蒂亚斯·鲁特(Matthias Rüth)在2025年秋季发出的警告,其清晰度之高,在经济危机时期实属罕见。他声称德国的生产线终有一天会陷入停滞,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一位二十五年来一直关注全球关键原材料市场的人的冷静评估。作为Tradium公司的董事总经理,鲁特是欧洲少数能够直接洞察市场动态的专家之一,而Tradium正日益成为地缘政治武器。Tradium公司年收入超过2亿欧元,拥有40名员工。
202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一步加强了稀土出口管制。自今年4月起,在原有的七种受控元素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五种元素:钬、铒、铥、铕和镱。这意味着,十七种稀土元素中,有十二种现在需要遵守中国的许可证规定。乍一看,这似乎是一次行政调整,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中国原材料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将对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工业产生深远影响。
稀土不再是原材料政策的边缘问题,而是正逐渐成为高度发达工业社会经济脆弱性的核心。它们是现代科技的隐形基石,没有它们,电动汽车、风能、智能手机和精确制导武器都无法运转。稀土的稀缺威胁的不仅仅是单个生产线,而是整个工业生态系统。本分析探讨了这种依赖的历史根源、稀土市场的技术和经济机制、当前的危机形势以及欧洲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适合:
有计划的崛起:中国的战略与西方的失败
稀土作为战略资源的历史并非始于21世纪,而是扎根于20世纪下半叶。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直是世界领先的稀土生产国。由莫利公司运营的加州芒廷帕斯矿满足了全球大部分需求。但这一转变是缓慢的,并且长期以来被西方工业界低估。
中国改革家邓小平早在1987年就认识到这些原材料的战略重要性,并提出了如今已家喻户晓的名言:“中东有石油,我们有稀土。”这并非空谈,而是标志着一项持续数十年的战略的开始,该战略将系统地使中国成为稀土市场的主导者。北京当时推行了三个并行的战略:大规模的国家投资于国内采矿和加工,有针对性地发展整个价值链上的加工能力,以及收购海外原材料来源。
西方工业化国家对这一发展的反应,既有无知,也有经济算计,结果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稀土矿开采技术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生产一吨稀土氧化物会产生9600至12000立方米的有毒废气,其中含有粉尘、氢氟酸、硫酸和二氧化硫,以及约75立方米的酸性废水和约1吨的放射性污泥。纯稀土与加工残渣的比例为1:2000。如此巨大的环境成本使得稀土开采在环境法规更为严格的西方国家变得越来越不经济,在政治上也难以实施。
2000年,美国因环境问题和经济不盈利而关闭了芒廷帕斯矿。这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西方市场完全向愿意承担采矿环境和社会成本的中国供应商开放。2000年至2010年间,中国的市场份额从约70%上升至95%以上。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轻稀土矿,象征着中国崛起为原材料强国。
2010年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中国首次展现了其市场力量。在与日本发生外交纠纷后,北京大幅削减了稀土出口配额。几个月内,稀土价格暴涨了十到二十倍。西方工业界和政界突然意识到了他们对稀土的依赖。研究项目纷纷启动,替代资源的开发也迫在眉睫。仅德国就投资了2亿欧元,用于40个研究项目。但随着2011年稀土价格再次下跌,人们的兴趣逐渐消退,对稀土的依赖变得更加根深蒂固。
中国一贯的产业政策使其如今不仅控制着全球60%的稀土产量,还控制着全球90%的稀土加工量和92%的稀土磁体产量。这种在加工领域的主导地位才是真正的战略问题。即使其他国家开发了稀土矿床,它们也缺乏加工所需的基础设施。在中国以外,只有三家精炼厂能够实现工业规模的稀土加工,而且这些精炼厂都没有专门加工重稀土。
适合:
高科技的DNA:稀土为何不可替代
与其名称相反,稀土元素在地质学上并非极其稀有。它们在地壳中的储量与铜或锌相当。更确切地说,稀土元素的名称指的是历史上分离它们的难度,以及它们很少以值得开采的浓度出现。稀土元素由17种化学元素组成:15种镧系元素,加上钪和钇。从技术上讲,轻稀土元素分为镧、铈、镨和钕,重稀土元素则包括镝、铽、铕和钇。
这些元素的重要性源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钕是所有天然元素中磁矩最高的元素,这使得它成为高性能磁体不可或缺的材料。钕铁硼磁体可以支撑自身重量数倍的物体,并且无需外部能量输入即可永久保持其磁性。这些永磁体是现代汽车、风力涡轮机、硬盘驱动器以及无数其他应用中电动机的核心。
镝和铽被添加到钕磁铁中,以提高其耐高温性。在高热负荷下运行的电动机中,纯钕磁铁会失去其磁性。只有添加重量百分比高达8%的镝,这些磁铁才适合高温应用。因此,镝是所有元素中最关键的元素之一,因为它是一种重稀土元素,比轻稀土元素更加稀有且昂贵。
铕存在于荧光粉中,负责屏幕和LED的红色成分。铽提供绿色成分。钇用于LED照明、激光器、陶瓷和超导体。镧和铈用作汽车催化剂和石油精炼中的催化剂。应用范围之广,如同现代高科技的目录:从医学成像和电信光纤放大器,到精确武器和雷达设备。
它们的技术不可替代性源于其一系列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特性。尽管替代品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但即使是像四斜钛铁矿(一种可在实验室生产的铁镍合金)这样前景光明的方法,也仍处于实验阶段,距离实现工业化量产还有数年时间。未来10到15年,在大多数应用领域,将找不到经济可行的稀土替代品。
从矿床到成品磁体材料的价值链包含多个高度复杂的阶段。首先,必须开采矿石并进行机械加工。接下来是对各个元素进行化学分离,这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的复杂过程。然后,必须将各个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并加工成合金。最后,通过烧结或粘合制造磁体。每个阶段都需要在基础设施和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中国几十年来积累了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而西方国家则基本失传。
机舱危机:停产和严峻的威胁形势
当前稀土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短缺。自2025年4月起,中国对七种重稀土元素实施出口管制:钐、钆、铽、镝、镥、钪和钇。2025年10月,管制范围扩大到新增五种元素。其影响显著且显而易见。Matthias Rüth报告称,供应形势变得相对难以预测。虽然有放量,但数量非常有限,而且经常出现延迟。
北京欧盟商会称,目前形势极其紧张。数百家欧洲企业受到影响。商会于2025年9月对其会员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预测,由于关键原材料出口许可证的缺失,仅本月就将有46家企业停产。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报告了初步停产情况,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则警告称,大范围的生产损失将会出现。
2024年,德国工业进口了约5900吨稀土,其中约65.5%直接来自中国。对于某些元素,例如用于制造电动机永磁体的钕,其依赖程度几乎达到100%。据专家估计,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库存仅够维持四到六周。管理咨询公司Berylls的Christian Grimmelt警告称,由于目前几乎没有替代品,情况比2021年芯片危机期间更为严峻。
传统汽车包含多达100块磁铁,而现代电动汽车则包含两倍多的磁铁。这些磁铁用于车窗升降器、座椅调节、通风系统、雨刮器,以及最重要的牵引电机。汽车行业尤其容易受到这种影响。日本汽车制造商铃木已经不得不暂停其小型车Swift的生产。德国供应商ZF表示,供应链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医疗技术、电子和国防工业的早期生产线也处于停滞状态。
稀土短缺正值德国加速转型时期。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都将大幅扩张。根据联邦政府的规划,到2030年,德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从目前的65吉瓦增至145吉瓦。这相当于每年平均增加10吉瓦,是目前增幅的五倍。同期,光伏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将从60吉瓦增至215吉瓦。每台现代化无齿轮风力涡轮机的发电机大约需要200至600公斤的钕和镝。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估计,到2030年,稀土磁铁的需求将增长五倍以上。根据CRE稀土报告,到2030年,全球钕磁铁的年消费量可能增至22.9万吨。与此同时,稀土供应也日益短缺。专家警告称,如果不开发替代资源,到2030年,镝等重稀土元素的供应量仅能满足五分之一的需求。
像Tradium这样的大宗商品贸易商充当着供需之间的缓冲。该公司在法兰克福储备了超过300吨的关键原材料,每年运输170吨。但即使是这些战略储备也不足以弥补当前的短缺。Rüth表示,情况已经变得非常严重,即使是老客户也无法获得充足的供应。即使是规模较大的贸易商,目前也只能进行有限的供货。工业客户开始感到紧张。
从风力涡轮机到电动汽车:哪些领域受到的短缺影响最大
稀土稀缺的抽象数字在具体应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个案例涉及德国风电行业,该行业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最新一代的现代海上风力涡轮机,例如正在德国北海沿岸建造的那些,采用的是带有永磁体的直驱发电机。这项技术具有决定性的优势:与齿轮传动系统相比,它维护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可靠性更高。磁体通常由钕、镨、镝和铽的合金制成。
领先的制造商之一西门子歌美飒 (Siemens Gamesa) 已尝试将其磁铁中的镝含量从 5% 以上降低到 1% 左右,但该公司无法完全不使用这种元素。仅德国每年增加 10 吉瓦的风力发电量就需要数千吨钕和数百吨镝。如果供应链中断,不仅单个电厂的建设会被推迟,整个能源转型也将岌岌可危。业界正在疯狂寻找替代品,但没有永磁体的电励磁发电机更重,维护成本更高,效率也更低。
第二个案例更清楚地说明了对汽车行业的影响。现代中档电动汽车的电机在其永磁转子中大约含有一至两公斤钕和100至200克镝。德国汽车制造商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中国供应商,他们不仅供应磁体,通常还供应整套电机。2025年4月首批出口限制生效后,这一战略的弱点便暴露无遗。
一家为多家汽车制造商生产电动机的德国中型汽车供应商在2025年夏季报告称,采购磁性材料的交付周期已从通常的六到八周延长至数月。在某些情况下,交货被毫无预警地取消或无限期推迟。该公司已将库存水平增加了两倍,但这占用了大量资金,却未能解决根本问题。管理层目前正在考虑停止生产某些电机型号,或改用不使用永磁体的替代技术,但这将导致电机重量和体积显著增加。
其后果远不止单个公司。当汽车供应商不得不减产时,这将直接影响到汽车制造商。专为即时生产(JIT)设计的生产线无法简单地切换到其他部件。缺少电动机就意味着汽车无法完成生产。汽车行业在德国直接和间接地雇佣了超过一百万人。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计算,德国约有一百万个工作岗位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稀土供应。
我们在业务开发、销售和营销方面的全球行业和经济专业知识
行业重点:B2B、数字化(从AI到XR)、机械工程、物流、可再生能源和工业
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这里:
具有见解和专业知识的主题中心:
- 全球和区域经济、创新和行业特定趋势的知识平台
- 收集我们重点领域的分析、推动力和背景信息
- 提供有关当前商业和技术发展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地方
- 为想要了解市场、数字化和行业创新的公司提供主题中心
战略原材料:欧盟如何确保供应链和自主权
进步的代价:生态成本和伦理困境
稀土问题错综复杂,引发了关于全球价值链组织、工业发展可持续性以及经济效率极限等根本性问题。主要争议在于由此产生的依赖性责任。批评人士指责西方政府和企业出于短视的成本考虑,将生产外包给中国,从而牺牲了自身的战略自主权。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美国在2000年关闭芒廷帕斯矿的决定似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但这种批评并不充分。稀土开采会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西方社会决定不再承担这些环境成本,是基于可以理解的生态和政治考量。真正的问题在于更深层次的幻想:全球市场始终有效运作,政治考量不发挥作用。全球化被理解为一个技术经济过程,而不是一个由政治设计、因此可能脆弱的体系。中国系统性地利用了这种天真,并将其原材料实力确立为地缘政治工具。
第二个争议涉及稀土开采的生态成本。中国矿区的状况令人担忧。在内蒙古,有毒和放射性污泥形成了巨大的湖泊。包头的泻湖面积估计达数平方公里。当地居民报告称,癌症发病率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水源也受到污染。在江西省,人们通过浸出离子吸附粘土来提取稀土,大片土地因原始的采矿方法而遭到破坏。树木被砍伐,土壤受到化学物质污染,地下水和河流也受到污染。
问题是:西方国家将其技术的生态和社会成本外部化并转嫁到中国地区,这在伦理上是否合理?电动汽车和风能被誉为能源转型的支柱,但它们的环境友好性仅限于区域性,而非全球性。其负面影响则发生在远离终端消费者的地方。这种问题区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转移是许多可持续发展叙事的特征,并引发了人们对这些所谓的绿色技术真正环境影响的质疑。
第三条冲突线在于多元化愿景与经济现实之间。欧盟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0年,战略原材料需求的10%应来自欧洲采矿业,40%应在欧洲加工,25%应来自欧洲回收利用。此外,任何第三国对其供应的依赖程度都不应超过65%。这些基准听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实施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2023年,欧洲最大的稀土矿床在瑞典被发现。位于基律纳附近的佩尔·盖耶尔(Per Geijer)矿床据称蕴藏着超过一百万吨的稀土氧化物。瑞典国有矿业公司LKAB已开始勘探。然而,实际投产还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开采过程中必须进行环境评估、获得许可证并建设加工设施。此外,矿区位于欧洲唯一的原住民萨米人的栖息地,这可能会引发重大冲突。
越南、巴西和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稀土矿藏,但即便如此,它们也缺乏加工基础设施。2021年至2022年间,越南的稀土产量增长了十倍,从400吨增至4300吨。然而,以全球标准来看,这些产量微不足道,无法打破中国的主导地位。此外,越南将其产量的很大一部分出口到中国进行进一步加工。打造自己的加工能力需要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和多年的产能建设。
全球范围内的稀土回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不到1%的稀土得到回收利用。贺利氏于2024年在比特费尔德-沃尔芬启用了欧洲最大的稀土磁体回收工厂,年产能为600吨,并可扩展至1200吨。这无疑是重要的一步,但考虑到欧洲每年数万吨的需求量,这不过是杯水车薪。此外,目前可供回收利用的报废产品数量不足。未来几年即将退役的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要到2030年代中期才能获得足够数量的回收利用。
适合:
通往未来的四条道路:在升级与技术创新之间
稀土供应的未来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一些因素相互矛盾,并开启了不同的发展路径。第一种情况是当前形势持续并加剧。中国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出口管制,并更频繁地将稀土用作地缘政治杠杆。在这种情况下,对欧洲的供应将进一步受到限制,价格将暴涨,欧洲工业的生产损失将扩大。由于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的产量无法达到计划水平,能源转型将大幅放缓。
其经济后果将十分严重。专家估计,中国稀土供应的彻底中断将在几个月内使欧洲工业陷入严重危机。汽车、风电和电子行业将受到尤为严重的冲击。数十万个工作岗位将岌岌可危。马蒂亚斯·鲁特关于德国生产线最终将陷入停顿的警告将成为现实。
第二种情景是逐步实现多元化,并发展替代供应链。在这种更为乐观的情景下,欧洲成功建立自身的生产能力,并与第三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瑞典的稀土矿床得到开发,回收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境外的新精炼厂也开始运营。美国迈出了第一步,MP Materials 公司重新开放了芒廷帕斯矿。该公司目前每年生产约 3.8 万吨稀土氧化物,仅为中国 21 万吨产量的一小部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澳大利亚通过其旗下的莱纳斯稀土公司(Lynas Rare Earths)在西澳大利亚州运营一座稀土矿,并在马来西亚经营一家加工厂。在其美国竞争对手莫利公司(Molycorp)于2015年破产后,莱纳斯曾一度成为中国境外唯一的稀土加工企业。该公司计划在西澳大利亚州建立一个加工中心,以进一步摆脱对马来西亚的依赖。加拿大和印度也在投资稀土勘探项目。美国、日本和韩国于2024年6月达成了一项三边合作协议,旨在构建具有韧性的供应链。日本和欧盟正在探索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以采购关键原材料。
这些举措重要且正确,但最早也要到2030年代中期才能产生重大影响。在此之前,欧洲仍将高度依赖中国。危险在于,一旦严重的危机缓解,政治关注就会减弱。这种情况在2011年之后已经发生过,当时油价在短暂上涨后再次下跌,许多替代项目被迫中止。
第三种情况涉及材料替代的技术突破。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稀土的替代品。最有前景的项目是开发四钛铁矿,这是一种以前仅存在于陨石中的铁镍合金。奥地利科学院和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于2022年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了四钛铁矿。通过在熔融的铁和镍中添加少量磷和碳,可以制备出一种磁性与钕磁铁相当的材料,但不含稀土元素。
这一工艺已加速11至15个数量级,使生产过程只需几毫秒即可完成,而无需数百万年。科技公司贺利氏已申请专利。然而,从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专家估计,这些替代方案要投入市场还需要10至15年的时间。它们并不能解决当前的危机。
与此同时,稀土元素的效率提升也备受关注。工程师们正在努力进一步降低或完全消除磁体中的镝含量。西门子已将其海上风力涡轮机中的镝含量降至约1%,目标是达到零。此外,他们还在研发采用电励磁而非永磁体运行的电动机。尽管这类电动机重量更大、效率更低,但可以作为临时解决方案。
无稀土元素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也正在取得进展。OLED 不需要含稀土元素的荧光粉,并且已经应用于智能手机显示屏。然而,对于其他应用,例如电机中的永磁体,目前尚无类似的替代品。稀土元素的可替代性有限,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如此。
第四种情况是地缘政治因素:中美贸易战缓和,这也将使欧洲受益。稀土出口管制主要是中国对美国关税和半导体出口限制的回应。如果华盛顿和北京达成妥协,出口管制可能会放松。事实上,美国和中国已同意在2025年5月暂时降低关税。然而,稀土出口限制尚未解除。
持续缓和的可能性很小。未来几年,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系统性竞争可能会加剧。中国已经认识到,其对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是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有效工具。指望北京放弃这一工具是天真的。相反,预计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影响力,而2025年10月的出口管制只是这一战略的又一步。
行动起来:欧洲应对原材料挑战
稀土供应危机不仅仅是一个大宗商品政策问题,而是全球化经济架构中更根本缺陷的体现。几十年来,西方国家一直依赖全球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却没有充分考虑其政治脆弱性。他们幻想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会自动带来稳定和相互依存。中国已经驳斥了这一假设,并证明资源实力是地缘政治自信的一种工具。
Matthias Rüth 声称德国的生产线最终将陷入停顿,这并非悲观的评估,而是对形势的现实评估。德国和欧洲的工业界正处于极度脆弱的境地。对中国稀土供应的依赖程度如此之高,即使是短期中断也会带来严重后果。当前的稀土短缺正值德国加速转型的阶段,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将得到大规模发展。未来几年,稀土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而供应却因政治原因而受到限制。
欧洲的政策应对措施虽然方向正确,但进展缓慢且犹豫不决。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但实施起来却面临巨大障碍。开发新矿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而建设加工能力则需要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和政治意愿。回收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迫切的需求。替代品的研究正在取得进展,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无法提供工业上可行的解决方案。
生态层面不容忽视。稀土开采是所有行业中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那些将电动汽车和风能奉为绿色技术的人必须意识到它们的弊端。环境成本在空间和时间上被外部化。这是一种问题转移,而非问题解决。真正可持续的能源转型还必须考虑原材料方面的问题,并找到减少关键材料需求的方法。
当前的危机敲响了警钟。它表明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对少数关键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以及全球价值链在地缘政治动荡面前的脆弱程度。未来几年至关重要。欧洲要么成功大幅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建立替代供应链,要么马蒂亚斯·鲁特的警告将成为残酷的现实。生产线确实可能陷入停顿,随之而来的是欧洲工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将崩溃。
应对这一挑战需要三方面的努力: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对研究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以及敢于提出甚至令人不安的能源转型可持续性问题。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系统地构建了其原材料强国地位。欧洲无法在短短几年内扭转这一发展态势。但它可以开始为更具韧性的原材料供应设定方向。时间至关重要。
您的全球营销和业务发展合作伙伴
☑️我们的业务语言是英语或德语
☑️ 新:用您的国家语言进行通信!
我很乐意作为个人顾问为您和我的团队提供服务。
您可以通过填写此处的联系表,或者直接致电+49 89 89 674 804 (慕尼黑)。我的电子邮件地址是: wolfenstein ∂ xpert.digital
我很期待我们的联合项目。
☑️ 为中小企业提供战略、咨询、规划和实施方面的支持
☑️ 创建或调整数字战略和数字化
☑️国际销售流程的扩展和优化
☑️ 全球数字 B2B 交易平台
☑️ 先锋业务发展/营销/公关/贸易展览会
🎯🎯🎯 受益于 Xpert.Digital 全面的五重专业知识和全面的服务包 | BD、研发、XR、PR 和数字可视性优化
Xpert.Digital 对各个行业都有深入的了解。 这使我们能够制定量身定制的策略,专门针对您特定细分市场的要求和挑战。 通过不断分析市场趋势并跟踪行业发展,我们可以前瞻性地采取行动并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经验和知识的结合,我们创造附加值并为客户提供决定性的竞争优势。
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