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业不屈服——死人活得更长
Xpert 预发布
语言选择 📢
发布日期:2025 年 9 月 9 日 / 更新日期:2025 年 9 月 9 日 – 作者: Konrad Wolfenstein
十亿美元的赌注:为什么德国汽车业远未完结
### 忘掉特斯拉和比亚迪吧:宝马、奔驰和大众现在都在加紧电动涡轮增压 ### 危机?不可能!德国汽车巨头发起大规模反攻 ### 800伏革命:德国新型电动汽车有望超越竞争对手 ### 那些被认为已经死去的人活得更长:这三款德国电动汽车指明了方向 ###
不仅仅是汽车:德国制造商正在使用的秘密技术武器
长期以来,这听起来像是德国旗舰行业的绝唱:人们谈论的是危机、来自中国的强劲竞争以及电动汽车领域难以弥补的技术差距。但任何已经放弃德国汽车工业的人都可能大错特错。正如“那些被认为已经死去的人活得更久”这句格言所言,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逆潮流正在幕后形成,并将在2025年慕尼黑国际汽车展上达到顶峰。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正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高达数千亿欧元的投资浪潮,并推出新一代电动汽车,旨在重新夺回技术领先地位。
此次攻势是对来自中国和特斯拉等美国先驱企业的新兴竞争对手的直接挑战。德国制造商并非只是简单地追赶,而是致力于通过800伏充电技术、巨型全景显示屏和人工智能助手等创新技术树立新标杆。从宝马的“Neue Klasse”到梅赛德斯的MB.EA,这些新平台不仅仅是技术进步,更是开启全新时代的基础。本文,我们将探讨德国制造商令人瞩目的攻势,分析他们的新战略和新技术,并阐明为何这个备受赞誉的行业在面临重重挑战的情况下,依然决心掌握自己的未来。
关键行业的韧性
德国汽车业无疑正面临其历史上最大的转型。尽管媒体报道常常描绘出悲观的景象,并称一场危机可能意味着德国汽车业主导地位的终结,但现实却描绘了一幅更加微妙的图景。凭借其在慕尼黑IAA 2025展会上的强势攻势,德国汽车业令人印象深刻地表明,它远未屈服。
宝马首席执行官奥利弗·齐普策(Oliver Zipse)总结道,德国汽车行业不需要救世主。这种自信的态度反映出该行业已经认识到自身面临的挑战,并正在以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和技术创新来应对。宝马、奔驰和大众在法兰克福国际车展(IAA)上展示的全新电动汽车不仅代表着车型的更新换代,更代表着德国制造商在电动汽车领域战略的根本性转变。
德国汽车巨头的战略重组
宝马与新级别
宝马iX3是“新级别”的首款量产车型,也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新平台不仅承诺续航里程可达800公里,还显著提升了电池效率、缩短了充电时间,并配备了更快的电脑。创新的全景iDrive操作理念,在挡风玻璃下方设有一条宽度超过一米的显示条,展现了德国工程师的技术进步。
这家总部位于慕尼黑的公司计划到2027年推出六款“新级别”车型,并已投资超过100亿欧元用于研发,并在匈牙利新工厂投入了20亿欧元。这项巨额投资彰显了其在全球电动汽车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的决心。
梅赛德斯-奔驰和MB.EA平台
梅赛德斯-奔驰正基于全新 MB.EA 平台推出电动 GLC,以此作为反击。这家总部位于斯图加特的制造商采用了一块约一米宽的屏幕,并声称这是梅赛德斯汽车史上最大的屏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新设计的散热器格栅,它刻意摆脱了之前的 EQ 车型,并从经典内燃机中汲取灵感——这表明梅赛德斯正在重新思考其设计语言。
梅赛德斯首席执行官康林松(Ola Källenius)宣布,整个德国汽车行业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投入更多资金,着眼未来。到2030年,欧洲汽车行业将在电动汽车领域投资超过2500亿欧元。
大众汽车和经济实惠的电动汽车
大众汽车集团将展示四款入门级电动车型,其中包括售价略低于 25,000 欧元的 ID.Polo。该战略旨在让更多人群能够轻松享受电动汽车带来的便利。尽管经济形势严峻,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 (Oliver Blume) 仍计划在未来几年投资 1650 亿欧元,其中三分之二将用于电动汽车和软件开发。
来自中国的威胁和德国的回应
日益增长的市场压力
来自中国的竞争无疑构成了严峻挑战。尽管中国汽车品牌在德国的市场份额翻了一番,但仍处于2.4%左右的相对较低水平。然而,这种势头令人担忧:比亚迪在德国的新注册量增长了五倍多,并且正在实施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
在欧洲,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市场观察机构Jato Dynamics将2025年法兰克福国际车展描述为“德中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争夺主导地位的竞争”。法兰克福国际车展共有超过100家中国参展商,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技术追赶
德国制造商已经意识到,他们需要在某些领域迎头赶上。新平台采用 800 伏架构,充电速度远超特斯拉的 400 伏车型。英伟达和高通等芯片设计公司正在帮助梅赛德斯和宝马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新款梅赛德斯 GLC 的虚拟助手能够借助谷歌和 ChatGPT 的人工智能执行复杂任务。
宝马首席执行官齐普策强调,中国制造商并非从根本上比德国制造商更具竞争力。关键在于避免依赖单一供应商,并自主研发电池技术,即使大规模生产由专业制造商负责。
国际市场地位和出口实力
挑战面前仍保有全球影响力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德国汽车制造商依然是全球重要的参与者。他们的全球市场份额为17.3%,虽然是过去五年来的最低水平,但仍然保持着相当不错的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制造商甚至在美国市场也实现了市场份额的扩大。
美国目前是德国汽车出口最重要的销售市场,占德国汽车出口总额的13.1%,其次是英国,占11.3%。强劲的出口表现表明,德国汽车在国际上仍然备受推崇。德国生产的汽车约有75%用于出口,彰显了德国汽车行业的全球导向。
生产迁移作为战略应对措施
德国制造商已将其生产战略国际化。目前,德国制造商在美国生产的汽车数量是德国出口到美国汽车数量的两倍多。这一战略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海关风险,并使生产更贴近各自的市场。
宝马受益于其生产结构,其美国工厂每年生产40万辆汽车,占其美国销量的一半。这使得该公司不易受到贸易战和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
投资与创新
研发是成功的关键
2023年,德国汽车企业在全球研发领域投资达584亿欧元,位居世界首位。这一数字约占全球汽车行业研发投入的32%。2025年至2029年期间,德国制造商和供应商将在研发领域额外投入3200亿欧元。
重点是向电动出行、电池技术、自动驾驶和数字化转型。如此巨大的投资意愿彰显了该行业保持或重夺技术领先地位的决心。
新技术和商业模式
新款车型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进步。得益于800伏技术,现代德国电动汽车只需五分钟即可充电行驶400公里。保时捷是首家将11千瓦无线充电系统推向市场的大型汽车制造商。
这些创新表明,德国工程师们并非无所事事,而是系统地致力于下一代电动汽车的研发。软件架构正在被彻底重新设计,系统不稳定和无休止的充电时间将成为过去。
挑战和结构性问题
就业与转型
这种转型正在产生负面影响。2024年,德国汽车行业约有1.9万个工作岗位流失,其中供应商受影响尤为严重。专家警告称,这可能仅仅是个开始。到2030年,可能有15万至22万个工作岗位面临风险。
对于专注于内燃机技术的供应商来说,形势尤其严峻。大陆集团计划在2026年底前再裁员3000人,博世也已宣布裁员。这些公司必须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其商业模式,并投资于新技术。
区位条件和竞争力
德国的区位条件也构成了额外的挑战。高昂的能源成本、复杂的官僚机构和冗长的审批程序阻碍了竞争力。与此同时,企业必须在电动汽车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而需求尚未出现预期的增长。
弗里德里希·瑙曼基金会警告称,如果不启动结构性改革,多达25万个工作岗位可能面临风险。降低企业税、加快审批程序以及降低能源成本被认为是必要措施。
我们的推荐: 🌍 无限覆盖 🔗 网络化 🌐 多语言 💪 强劲销售: 💡 策略真实 🚀 创新与直觉相遇 🧠 直觉
当一家公司的数字形象决定其成功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这种形象真实、个性化和影响深远。 Xpert.Digital 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将自己定位为行业中心、博客和品牌大使之间的交叉点。 它将传播和销售渠道的优势结合在一个平台上,并可以以 18 种不同的语言进行发布。 与合作伙伴门户网站的合作以及在 Google 新闻和包含约 8,000 名记者和读者的新闻分发列表上发布文章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内容的覆盖范围和可见性。 这是外部销售和营销(SMarketing)的一个重要因素。
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这里:
内燃机的终结 vs. 技术开放——谁对谁错?“德国制造”如何在高端市场保持影响力
政治和监管挑战的作用
内燃机的终结成为争论焦点
宝马首席执行官齐普策严厉批评了欧盟计划于2035年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的计划,称该制度是一场“灾难”。他警告称,这项法规将危及投资,并威胁欧洲汽车业的竞争力。梅赛德斯首席执行官康林松也主张更加开放的技术,而不是僵化的禁令。
制造商认为,过早投入一项技术会适得其反,并呼吁“定期进行现实核查”,而不是设定僵化的目标。他们担心,在其他地区采取更灵活行动的同时,欧洲正在给自己设置障碍。
贸易政策和关税
关税政策正日益成为一个关键因素。齐普策批评汽车行业的最高关税如今来自布鲁塞尔,而非白宫。欧盟对中国征收的31%的惩罚性关税,远高于特朗普27.5%的关税。
这些关税也影响到在中国生产汽车并出口到欧洲的德国制造商。例如,宝马就受到影响,因为该公司在中国生产某些车型,并在全球销售。
机遇和未来前景
欧洲是德国制造商的堡垒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欧洲仍然是德国汽车业的一大优势。在欧洲销售的近150万辆电动汽车中,只有约10.5万辆来自中国制造商,市场份额仅为7.1%。相比之下,大众、奔驰和宝马在欧洲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超过40%。
这一主导地位表明,德国制造商并非毫无机会。他们拥有完善的分销网络、强大的品牌和客户信任。这些优势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加以利用和强化。
新的价值创造领域
这一转型也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软件定义汽车、自动驾驶和新型出行服务提供了创造额外价值的潜力。德国制造商正在这些领域投入巨资,并从其工程专业知识中获益。
人工智能、高级辅助系统和互联服务的融合正成为关键的差异化因素。德国制造商可以借此发挥其在质量和精度方面的传统优势。
传统行业的韧性
历史视角
德国汽车工业在其历史上成功度过了数次危机和转型。从马车到汽车的转型、二战后的重建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及两德统一——每一次,该行业都能适应并变得更加强大。
德国汽车业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也成功应对了来自日本的竞争,后来又成功应对了来自韩国的竞争,且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这一历史经验应该能为当前的转型提供信心。
创新与适应
目前的发展表明,德国制造商具备学习的能力。第一代德国电动汽车受到的批评得到了认真对待,并转化为改进的产品。新一代车型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用户友好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这种持续改进和适应的能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几个世纪以来,德国工程师已经证明他们能够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电动汽车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国际竞争力与市场战略
中国作为重要市场
尽管市场份额面临压力,但中国仍然是德国制造商至关重要的市场。宝马在中国的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29%,奔驰占33%,大众甚至占40%。这种依赖迫使他们调整战略。
德国制造商正越来越多地将开发专业知识转移到中国,以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宝马正与当地技术合作伙伴合作,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创新产品。由于欧洲的开发进度过于滞后,大众甚至开发了自己的中国平台。
这种区域化发展是一种务实的做法,表明德国制造商愿意重新思考其传统结构以保持竞争力。
技术差异化
在与中国制造商的竞争中,德国企业依赖技术差异化。中国制造商通常注重价格和上市速度,而德国制造商则注重质量、耐用性和创新解决方案。
宝马销售总监约亨·高勒(Jochen Goller)强调,一些中国制造商的方案在德国并不奏效,无论是低廉的价格,还是打造“带轮子的智能手机”的策略。德国消费者的期望和偏好各不相同,而德国制造商更能理解并满足这些需求。
供应商和价值链
供应商行业面临的挑战
这种转型对供应商的打击尤其严重。2024年,他们的收入下降了8%,是制造商的两倍。许多专注于内燃机技术的供应商现在必须彻底反思自己的商业模式。
与此同时,电池技术、电力电子和软件等领域也涌现出新的机遇。那些早期投资并拓展自身能力的供应商可以从转型中获益。例如,博世在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展示了软件定义汽车的创新技术,展现了成熟企业的适应能力。
新的伙伴关系和联盟
电动汽车的复杂性催生了新的合作。德国制造商正日益与其他行业的科技公司开展合作。英伟达和高通正在支持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而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制造商正成为储能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
这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表明,汽车行业正变得更加开放和互联。德国制造商意识到,他们无法在内部发展所有必要的能力,因此正在建立战略联盟以保持竞争力。
市场细分和产品策略
高端定位是优势
德国制造商已成功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如今,高端汽车占德国国内产量的71%,而20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50%。这种对高品质、高价位汽车的专注,即使在高工资的德国,也使其生产保持竞争力。
保时捷是这一战略的典范,其汽车几乎全部在德国生产。该品牌证明了“德国制造”仍然具有价值,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溢价。
驱动技术的多样化
尽管专注于电动汽车,德国制造商仍持续拥抱技术开放。宝马正在投资氢能技术和合成燃料。齐普策为这一战略辩护,认为氢能是唯一的长期替代方案,因为它能够帮助欧洲实现能源独立。
这种多元化降低了风险,并提供了多种选择。即使某项技术的普及速度慢于预期,或者监管发生变化,德国制造商也不会完全依赖单一的解决方案。
劳动力市场和资格
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种转型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汽车行业的就业状况。虽然传统的机械工程和制造技能仍然重要,但对软件开发人员、电气工程师和电池专家的需求正在显著增长。
与此同时,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数字服务等领域正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估计,在动力总成领域约20万个就业岗位中,只有约2万个会因电动汽车而流失。大部分岗位流失是由于正常的生产力增长。
资格和进修
成功的转型需要大量的培训工作。现有员工必须接受新技术培训,同时吸引新的人才。这是一个重大挑战,但也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员工队伍提供了机遇。
IG Metall 强调,挑战固然巨大,但只要创造适当的框架条件,就能克服。这包括企业内部培训措施和政府对资格认证的支持。
行业正在转型,但尚未终结
德国汽车工业无疑正经历其历史上最艰难的阶段之一。向电动汽车的转型、来自中国的竞争以及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现在就断言德国汽车业的主导地位终结还为时过早。
2025年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展示的创新成果表明,德国制造商认真对待挑战,并通过技术进步和战略调整来应对。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国际化的生产布局以及积极转型的意愿,都彰显了该行业的韧性。
众所周知,那些被认为已经死去的人活得更长——德国汽车业似乎决心证明自己也属于这一范畴。未来几年将证明,这些措施是否足以捍卫或重塑全球领导地位。为此,基础无疑已经奠定。
您的全球营销和业务发展合作伙伴
☑️我们的业务语言是英语或德语
☑️ 新:用您的国家语言进行通信!
我很乐意作为个人顾问为您和我的团队提供服务。
您可以通过填写此处的联系表,或者直接致电+49 89 89 674 804 (慕尼黑)。我的电子邮件地址是: wolfenstein ∂ xpert.digital
我很期待我们的联合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