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刀惨败:西方在乌克兰的惨痛教训
车库军队:乌克兰的实用主义如何暴露数十亿美元的军火产业
美国“弹簧刀”无人机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惨败,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故障,它揭示了现代战争经济逻辑的根本性转变,这将对全球国防工业、政府采购战略以及老牌军事强国与敏捷冲突参与者之间的力量平衡产生深远影响。《焦点》杂志的这篇文章描述了一种正在动摇数十年来建立的国防经济根基的现象,并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技术优势,而不是可用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将不再决定成败。
适合:
系统性失败的剖析
2022年,一批美国“弹簧刀”300无人机抵达乌克兰,人们对其寄予厚望。这些系统被认为是现代精确武器的典范,由拥有数十年经验的领先国防承包商AeroVironment公司研发。事实证明,“弹簧刀”无人机是阿富汗和伊拉克特种部队不可或缺的装备。它们体现了过去几十年西方国防模式:高质量、精确、技术先进,但价格也相应昂贵。
然而,乌克兰领土上的现实却令人警醒。Switchblade-300 的单价在 6 万至 8 万美元之间,在高强度冲突中完全无能为力。俄罗斯的电子战系统严重干扰了该系统。这种弹头只有 40 毫米手榴弹大小,即使是对付防护薄弱的目标也毫无作用。乌克兰无人机开发者瓦列里·博罗维克报告称,在测试中,一架 Switchblade 无人机击中了一辆小型巴士的后窗,却连前窗都没能震碎。对于一款价格比乌克兰 FPV 无人机高出 100 多倍的武器系统来说,这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这种失败主要并非技术层面,而是经济和概念层面的。“弹簧刀”导弹的研制目标与乌克兰冲突的现实存在根本性矛盾。它是在非对称战争时代研制的,当时西方武装部队面对的是技术落后的对手,能够对高价值的单个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而乌克兰面临的对手实力强劲,拥有先进的电子对抗手段,其作战策略重数量轻质量。
无人机制造的经济革命
乌克兰应对这一挑战的举措代表着其国防经济的根本性调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乌克兰打造了一个产量和创新速度都无与伦比的无人机产业。数据说明了一切:2022年,乌克兰无人机产量仅为1200架,到2023年,产量增长至41.5万架,并在2024年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170万架。到2025年,乌克兰政府的目标是生产450万架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并配备超过38.5万套电子战系统。
这种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张基于与西方国防承包商截然不同的制造理念。自成立以来,乌克兰无人机行业一直专注于成本最小化、模块化和快速迭代周期。一架乌克兰FPV无人机的平均制造成本约为500美元。“闪电”(Blyskavka)是一款以俄罗斯“闪电”(Molniya)无人机为原型的固定翼无人机,采用最便宜的材料制造,每架成本仅为800美元,却能携带8公斤炸药飞行40公里。相比之下,一架Switchblade-300无人机的售价为6万至8万美元,两者的成本比分别为120:1和75:1。
只有比较投入金额,才能真正理解这种成本差异的经济意义。美国花费4200万至5600万美元购买了大约700架“弹簧刀”无人机,但这些无人机的作战效能却大打折扣。同样的金额,乌克兰本可以采购8.4万至11.2万架FPV无人机,数量是后者的120至160倍。这一简单的计算揭示了乌克兰在这场武器系统可用性决定成败的冲突中,其策略所具有的根本经济优势。
可用性导向战争范式
乌俄冲突确立了一种新的战争模式,国防科技部门“勇敢-1”的爱德华·莱森科巧妙地用宝马和斯柯达明锐的比喻来描述。宝马或许速度更快、更舒适,但如果目标是为每个人提供一辆汽车,那么斯柯达才是经济上合理的选择。这个比喻直指新国防经济学的核心:在高强度冲突中,重要的不是单个系统的技术完善程度,而是能否提供足够数量的可部署系统。
俄罗斯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正在推行无人机垃圾邮件战略,大规模使用无人机来压垮国防系统。其数量令人印象深刻:2024年3月和4月,俄罗斯每天部署约250架FPV无人机,而现在这一数字已上升至每天1000至1200架,8月份的峰值约为3万架。如此数量级的无人机是西方高价系统无法在军事或经济上应对的。
这种以可用性为导向的战争后果是巨大的。无人地面系统设计局“布列维”负责人维克托·多尔戈皮亚托夫报告称,乌克兰地面无人机的平均寿命仅为一周。乘以超过2000公里的前线,其消耗之大显而易见。西方地面系统造价数十万美元,在这种环境下使用并不经济,而乌克兰同类系统的价格仅为1万至2万美元。
西方国防工业的结构性缺陷
弹簧刀无人机的失败反映了西方国防工业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该行业几十年来的发展环境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主要客户(主要是政府国防部)和较长的研发周期。这种体系的激励机制并非倾向于成本最小化和快速适应,而是倾向于复杂性以及相关研发和生产成本的最大化。
根据五角大楼2023年的一项研究,传统国防承包商的利润率仅为收入的7%至9%。由于产量有限且研发成本高昂,该行业依赖于最大化单位价格。这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系统越复杂、越昂贵,可采购的单位就越少,进而导致单位成本上升。像布利斯卡夫卡公司的首席工程师这样的批评人士指责西方竞争对手专注于利润率极高的超大型产品,以此来证明小产量和高研发成本的合理性。
西方国防工业极长的采购周期加剧了这一问题。商业科技公司只需数月即可将产品推向市场,而军事项目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例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项目就已延期十多年,预算超支1650亿美元。2024年,所有交付的F-35战斗机平均延迟交付238天。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这种惯性问题日益严重。
另一个结构性问题是老牌国防企业的创新能力有限。尽管这些公司在2010年至2019年期间利润率和现金流有所改善,但内部研发和资本投资支出占比却下降了。相反,通过股息和股票回购向股东的分配却增加了73%。这种对短期股东回报的关注是以牺牲长期创新和适应能力为代价的。
适合:
乌克兰创新引擎及其成功秘诀
与西方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乌克兰的国防科技工业在极端条件下加速创新,堪称典范。2023年4月启动的国家资助的“Brave1”项目,将成为这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催化剂。Brave1项目2024年的预算相当于3900万美元,已注册了3500多项研发成果,其中260多项已根据北约标准进行规范,并颁发了470多项拨款,总额达13亿乌克兰格里夫纳。
乌克兰无人机行业的成功秘诀基于几个支柱。首先,开发商和最终用户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无人机制造商不是在无菌实验室环境中测试产品,而是在真实的战斗条件下进行测试。前线士兵的反馈会在几天内(而不是几个月或几年)融入到产品改进中。这种迭代速度对于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和认证流程的西方国防企业来说是难以企及的。
其次,乌克兰一直注重本土化和进口替代。虽然冲突初期中国零部件占据主导地位,但现在约70%的零部件由Vyriy等领先制造商在乌克兰国内生产。Odd Systems等乌克兰初创公司生产的热成像摄像机售价250美元,比中国同类产品便宜20%,并且专门针对FPV无人机操作员的需求量身定制。这种对外国供应链的独立性是一项战略优势,因为外国供应链可能会受到政治决策(例如中国对无人机零部件的出口限制)的干扰。
第三,乌克兰模式在生产规模扩展方面具有显著的灵活性。FPV月产能从2024年1月的2万台提升至同年12月的20万台,一年内增长了10倍。到2025年底,目标是月产能超过50万台FPV无人机,较基准年增长25倍。这种可扩展性在传统国防工业中是无与伦比的。
第四,乌克兰颠覆了传统的从军用到民用的技术转移模式。它没有将昂贵的军用技术改造用于商业用途,而是将商业技术重新用于军事用途。这种做法通过利用现有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开发成本和时间。批评人士指出,这类技术的大部分内容很容易复制,这使其长期的经济可行性受到质疑。然而,从短期来看,这种方法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威胁情景做出前所未有的响应。
电子战作为技术均衡器
西方高成本系统在乌克兰失灵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双方密集的电子战。俄罗斯部署了大量干扰设备,其工作频率范围为400至1100兆赫,以及2.4至5.8千兆赫——而这些频率正是许多西方无人机系统所使用的频率。其后果不堪设想:无人机与其操作员失去联系,GPS信号被干扰或篡改,视频传输中断。
事实证明,Switchblade-300 特别容易受到这些电子对抗措施的攻击。在干扰条件下,无人机会发生故障,无法使用。虽然 AeroVironment 公司后来开发了改进版本,并在有限的干扰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根本问题依然存在:一套成本高达 6 万至 8 万美元的系统,却能被一台售价 1,000 美元的干扰器摧毁,这在商业上并不可行。
乌克兰应对这一挑战的举措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光纤无人机的使用日益增多,它们通过物理电缆与操作员连接,因此不受无线电干扰的影响。虽然这些系统由于电缆连接而存在范围限制,但它们在干扰严重的环境中仍可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乌克兰制造商正在大力投资人工智能支持的终端制导系统,使无人机即使在与操作员失去连接后也能自主飞行至目标。
德国赫尔辛公司(Helsing)等公司已向乌克兰交付了1950架配备人工智能的HF-1神风无人机,并正在生产另外6000架HX-2无人机,这些公司展示了技术发展的方向。这些系统能够锁定目标,并始终锁定在电磁频谱范围内,不受任何敌方对抗措施的影响。与西方发展的关键区别在于:这些能力是通过能够大规模生产的系统实现的,而且其成本效益远高于传统的西方武器系统。
投资动态及其影响
近年来,乌克兰国防科技行业的投资流入急剧加速。到2024年,通过Brave1平台流入乌克兰国防科技公司的资金总额约为9000万美元,而仅在2025年9月举行的国防科技谷峰会上,就宣布了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承诺。每笔交易的平均投资额已从30万美元增至100万美元,这表明该行业日益成熟,吸引力也日益增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承诺将从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利息收入中拿出70亿美元,用于支持乌克兰无人机产业。这笔资金远远超过此前的投资,有望进一步提升乌克兰无人机产业本已强劲的生产能力。泽连斯基总统曾表示,乌克兰拥有每年800万架无人机的生产能力,但缺乏资金。欧盟宣布的资金或许可以弥补这一缺口。
有趣的是,尽管进行了这些投资,乌克兰仍有约40%的无人机产能闲置。这反映了乌克兰国防工业的核心困境:虽然拥有技术专长和生产基础设施,但缺乏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财政资源。目前,北约西部国家的国防开支已增至国内生产总值的5%,其中3.5%用于硬防御。然而,这些投资中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流向了欧美国防公司,而这些公司生产的技术并不适合乌克兰战争的挑战。
这种资源错配具有深远的战略影响。西方政府在可能过时的武器系统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而一个久经考验、成本效益高、可扩展性强的行业却长期资金不足。这种情况的经济不合理性显而易见,但它是由政治因素——国家产业政策、就业保障考量以及既有的游说结构——所导致的。
枢纽安全和防御 - 建议和信息
安全与国防枢纽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和当前信息,以有效地支持公司和组织在欧洲安全和国防政策中的作用。在与中小企业连接工作组的密切相关的情况下,他特别促进了中小型公司(SME),特别是希望进一步扩大其在国防领域的创新力量和竞争力。作为中心接触点,枢纽在中小型企业和欧洲国防战略之间建立了决定性的桥梁。
适合:
欺骗性的成功:乌克兰无人机模式的风险
乌克兰模式的风险和局限性
尽管人们对乌克兰的成功充满热情,但这种模式固有的风险和局限性不容忽视。投资乌克兰无人机行业风险巨大。该国知识产权保护薄弱,法治令人质疑,战时武器出口也受到很大限制。这些因素阻碍了那些需要规划安全性和法律确定性的机构投资者。
乌克兰无人机产业的长期生存能力也值得怀疑。如上所述,许多已开发的技术很容易复制。乌克兰目前享有作为实战条件下军事技术测试实验室的自然垄断优势。一旦冲突结束,这一独特的竞争地位可能会丧失。其他国家——主要是中国,但也包括西方国家——可以利用所获得的知识来建立自己的生产能力,并抵消乌克兰的市场优势。
另一个结构性问题是对中国零部件的极度依赖。尽管乌克兰努力实现本地化,但2024年上半年其无人机相关进口产品中89%的金额仍来自中国。近97%的乌克兰无人机制造商将中国视为其主要供应来源。这种依赖构成了乌克兰的战略弱点,中国随时可能加以利用。早在2024年和2025年,北京就对飞行控制器、发动机和导航摄像头等无人机零部件实施了出口限制,严重影响了乌克兰的生产。
战争经济之外的可扩展性问题也悬而未决。乌克兰无人机行业在极端需求和政府支持的条件下运营。公司可以在前线立即测试其产品并立即获得反馈。这些条件在和平时期是无法复制的。乌克兰模式能否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尚不确定。
适合:
对西方国防政策的战略影响
乌克兰冲突的教训使西方国防政策的基本假设受到质疑。几十年来,西方军事战略一直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技术优势可以弥补数量劣势。高质量、精确的武器系统被认为能够以较少的兵力战胜数量上占优势的对手。乌克兰冲突暴露了这一理念的局限性。
在高强度冲突中,面对拥有先进电子对抗手段和自身生产能力的对手,西方的高价模式显然难以为继。武器系统的可用性才是决定性因素。性能卓越但供应量有限的系统,必然会输给性能良好且供应量充足的系统。
这一认识对采购战略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国防部门必须摆脱对技术卓越的执着,转而优先考虑可用性、成本效益和快速迭代。这并不意味着先进技术变得无关紧要——复杂而昂贵的系统对于某些能力(例如战略导弹防御、反潜战或太空作战)仍然至关重要。但对于大多数前线战术战争而言,必须开发新的采购模式。
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吸取了这一教训。2025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丹·德里斯科尔宣布对采购系统进行根本性改革,减少对大型国防承包商的依赖。美国陆军将转型为硅谷模式,将风险投资、指导与创业文化相结合。采购将不再以年和数十亿美元来衡量,而是以月和数千美元来衡量。几十年来阻碍陆军发展、并让各国首相腰缠万贯的体制将被彻底废除。
然而,这种言论尚未转化为具体行动。军工复合体的结构性激励机制仍然偏向于老牌大公司。规模较小、创新型的公司难以获得合同,因为它们缺乏成熟的客户关系、认证和生产能力。美国陆军最近与AeroVironment公司签署了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协议,将于2024年8月采购Switchblade 300和Switchblade 600无人机,这表明传统的采购模式依然存在。
国防工业的全球重组
乌克兰冲突正在催化全球国防工业的重组,其轮廓才刚刚逐渐显现。商业技术开发与军事技术开发之间的传统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像Anduril和Helsing这样的公司,分别来自硅谷和欧洲科技领域,正在将商业开发实践——敏捷方法、快速迭代周期和用户导向——引入国防领域。
与此同时,新的国防创新中心正在现有中心之外涌现。乌克兰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军事技术试验场,并试图将这一临时角色转变为永久性的工业基地。泽连斯基总统于2025年9月宣布,乌克兰将放宽武器出口限制。自2022年以来,受戒严令禁止的武器出口未来将被允许,特别是海上无人机和其他成熟系统的出口。这可能使乌克兰成为一个重要的武器出口国,其独特卖点是这些系统的实战测试。
各国防强国正以不同的方式应对这一挑战。德国、法国和英国正在加强与乌克兰无人机制造商的合作,部分通过投资,部分通过合资生产。德国侦察无人机制造商量子系统公司(Quantum Systems)很早就在乌克兰建立了本地业务,目前正受益于其靠近市场的地理位置。根据乌克兰政府文件,莱茵金属公司、BAE系统公司、泰雷兹公司、KNDS公司和康斯伯格防务与航空航天公司正计划与乌克兰制造商建立合资企业。
这些合作可能导致乌克兰向西方部分技术转让——这与以往的趋势形成历史性逆转。正如瓦列里·博罗维克所指出的,西方公司和军队若能更多地依赖乌克兰的无人机技术,将受益匪浅。他对国防企业的建议很明确:那些今天未能深入参与乌克兰战争的企业,明天就将走向破产。
中国的双重博弈:供应商、观察者和战略威胁
在全球秩序重塑中,中国扮演着一个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中国是乌克兰和俄罗斯无人机生产不可或缺的零部件供应商,而乌克兰和俄罗斯使用的无人机绝大多数都搭载了中国的芯片、发动机、摄像头和电池。这种双重依赖赋予了北京相当大的战略影响力,而北京也正在发挥这种影响力,正如2024年和2025年的出口限制所表明的那样。
另一方面,中国从乌克兰冲突的技术学习过程中获益良多。中国观察人士正在深入研究无人机战争、电子战以及军事系统大规模生产方面的战术经验。这些经验正被纳入中国军事理论和武器规划。鉴于中国的工业能力远超乌克兰,一旦爆发冲突,中国或许能够生产出更多数量的无人机。
西方国家对中国国防系统零部件的依赖,构成了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战略困境。一方面,中国零部件的价格和供应往往无可匹敌,使其融入西方及其盟友的武器系统极具吸引力。另一方面,这种依赖也带来了一些弱点,一旦发生冲突(例如台湾问题),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各国正在努力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并建设关键零部件的国内生产能力,但这些努力耗时长且成本高昂。
系统性转变或暂时现象
核心问题是,乌克兰冲突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代表着战争和国防经济的持久系统性转变,还是一种暂时的、特定环境下的现象。若干因素表明,这种转变是永久性的。通过商业组件实现军事技术的民主化是不可逆转的。无人机、电子元件和人工智能系统在商业市场上的普及,使得即使是规模较小的参与者也能够开发出相对强大的武器系统。
这些技术的扩散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战略格局。泽连斯基总统在2025年9月联合国大会的演讲中警告说,如今无人机可以专业地杀害数万人。无人机过去价格昂贵且复杂,只有最强大的国家才能部署它们。如今,即使是简单的无人机也能飞行数千公里。他表示,这种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军备竞赛。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因素阻碍了彻底转型。对于某些军事能力——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弹道导弹潜艇、空中优势战斗机——而言,没有成本效益高的大规模替代方案。在这些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能够持续巩固大国的军事优势。乌克兰冲突在几个方面也具有非典型性:这是势均力敌的对手之间爆发的高强度冲突,战线分明,且需要大规模的物资部署。许多其他冲突场景——反叛乱、维和、有限干预——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技术要求。
然而,证据表明,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可用性正在成为军事力量的新货币。快速研发、量产和持续改进武器系统的能力,正变得比单个平台的技术优势更为重要。这使得拥有灵活、分散的生产结构和快速决策流程的行动者能够胜过繁琐的官僚体系。
经济政策后果和行动建议
上述发展态势要求西方国防和经济政策做出深刻调整。首先,必须大幅加快采购流程。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长达数十年的研发周期已不可持续。取而代之的是,需要采用迭代式研发模式,从最小功能版本开始,不断改进。这需要摒弃完美主义,接受风险和偶尔的失败。
其次,必须促进供应商基础的多元化。集中于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会造成灵活性不足,并限制创新潜力。规模较小、反应敏捷的公司必须系统地融入采购流程,即使这意味着额外的行政工作。美国越来越多地使用“其他交易授权”等替代采购工具,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第三,新的现实要求对关键零部件的国内产能进行大规模投资。必须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即使这在短期内会导致成本上升。欧盟加强欧洲半导体生产的倡议就是此类战略性产业政策的一个例子。电池、传感器和其他关键零部件也需要类似的计划。
第四,西方政府应系统性地扩大与乌克兰国防工业的合作。乌克兰不仅提供久经考验的技术,还提供对现代战争的宝贵见解。合资企业、技术转让和联合研究项目可以帮助西方军队跟上步伐。欧盟宣布向乌克兰无人机行业提供70亿美元资金是重要的一步,但这必须伴随系统性的知识转移。
第五,需要在训练和理论发展方面投入资金。新技术需要新的战术概念和作战模式。武装部队必须学会处理大量一次性系统,掌握电子战技能,并开展分散式、基于网络的作战。这需要在训练、组织和领导方面进行全面重组。
适合:
无人机战争的不可逆转的教训
美国“弹簧刀”无人机在乌克兰的失败远不止是技术轶事。它象征着数十年来优先考虑技术卓越性而非可用性、复杂性而非简单性、成本最大化而非成本效益的模式的失败。乌克兰国防工业以惊人的速度开发出一种替代模式,该模式基于大规模、适应性和快速迭代周期。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在高强度冲突的背景下表现出色。
这一转变的战略和经济影响深远。老牌国防企业被迫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其商业模式。各国政府必须调整采购策略,并投资于新的工业产能。全球力量平衡正在向那些能够更快学习和适应的参与者倾斜。廉价、可大规模生产的军事技术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任何对此毫无准备的军队都有可能被这种发展所淹没。
瓦列里·博罗维克对军火工业的警告刻不容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未来会面临什么样的威胁,任何分析师和将军都不知道。任何今天不深入应对乌克兰战争的人,明天就会面临破产。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国家及其整体国防战略。我们必须吸取乌克兰战争的教训,以免为时过晚。否则,在下一场冲突中,我们将面临价格过高、供应不足的系统,而对手却用廉价的武器压倒一切。现代战争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忽视这一点的人将自食其果。
建议 - 计划 - 实施
建议 - 计划 - 实施
您的双重使用物流专家
全球经济目前正在经历基本变化,这是一个破裂的时期,它震撼了全球物流的基石。超全球化的时代的特征是无法动摇的最大效率和“及时”原则的不可动摇,使位于新的现实。这的特征是结构性突破,地缘政治转变和进步的经济政治破坏。国际市场和供应连锁店的规划曾经被假定为众所周知,它解散了,并被不确定性日益严重的阶段所取代。
适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