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转型:战略算计与全球影响力之间
中国正处于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能源转型的中心,这种转型较少源于纯粹的环境意识,而主要是由战略和经济利益驱动的。为了巩固其作为全球领先经济大国的地位,该国正在利用其能源部门的转型,不仅是为了脱碳,而且也是加强地缘政治力量和技术主导地位的工具。
中国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和进展
中国的气候目标雄心勃勃:到2060年实现气候中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正在依靠大规模的能源供应结构调整,其特点是可再生能源的显着扩张。 2023 年新增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达到 400 吉瓦 (GW),令人印象深刻,对煤炭的依赖减少了 7%。据预测,到 2035 年,约 65% 的发电量将来自清洁能源。
与此同时,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国目前拥有58吉瓦的核电装机容量,但正在计划大幅扩张。到2030年,中国预计将超过法国和美国,成为领先的核电生产国。每年将建造约 10 座新反应堆,这意味着未来 15 年内将建造超过 150 座新核电站。这一战略不仅让中国进一步减少燃煤发电,也保证了能源系统的稳定。核能提供可靠的基本负荷供应,抵消可再生能源的波动。
尽管如此,重点显然仍然是可再生能源。目前核能在发电中的份额约为 5%,但预计未来几年将增加。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的结合是实现气候中和和确保能源安全的综合方法的一部分。
当西方在讨论时,中国正在腾飞——成为电动汽车超级大国
近年来,中国不断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全球先行者。这是战略性产业政策、大规模投资和对汽车行业未来清晰愿景的结果。尽管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仍在争论电动汽车的优缺点,但中国已经采取果断措施推进向电动汽车的转型。
虽然我们仍在讨论电动汽车的意义和废话,并想象随着内燃机的终结而导致经济衰退,但中国完全致力于电动汽车,并且已经在持续实施这一目标。为什么没有人想看到这个?
中国对电动汽车的关注
1. 市场渗透率和销售数据
2024年7月,电动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的新登记市场份额首次超过50%。仅 2024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 (NEV) 的总销量就接近 500 万辆,比上年增长 32%。
比亚迪、理想汽车等国产品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并刷新销量纪录。另一方面,德国制造商正在努力维持其市场份额。
2. 政治支持
中国政府正在通过补贴、税收减免和主要城市的电动汽车优惠注册政策来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尽管2022年底中央补贴取消,这些措施仍继续提振需求。
其目标是到 2025 年销售的汽车中至少有一半是电动汽车,而这一目标最初只计划在 2035 年实现。
3、技术领先
中国不仅在电动汽车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电池生产和车辆软件解决方案开发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这种技术实力使中国制造商相对于西方竞争对手具有竞争优势。
4. 基础设施
中国在全球电动公交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已成为公共交通电气化的先驱。早在 2021 年,中国城市约 70 万辆城市公交车和普通公交车中就有约 60% 是纯电动的,政府计划到 2030 年实现全面电气化。中国正在为超过 420,000 辆电动公交车制定标准,这些公交车约占全球车队的 99%。这一发展得益于政府补贴、严格的环境法规和综合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自 2009 年起逐步推出后,深圳等城市已将其公交车队完全改为电力驱动。
此次全面扩建不仅具有生态效益,也增强了当地经济。比亚迪、蔚来和小鹏汽车等公司是全球市场的领先企业,并受益于政府的支持。在电动汽车被视为全球关键技术之际,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赋予了中国决定性的竞争优势。
相比之下,德国明显落后。根据 E-Bus Radar 2023 的数据,德国仅使用 1,884 辆电动公交车,占整个公交车队的 2.2%。到 2030 年,德国运输公司计划再采购约 6,600 辆电动巴士,这意味着德国道路上将总共有近 8,500 辆电动巴士。然而,这仍然只代表德国舰队的一小部分。
一个关键的区别在于实施的速度和一致性:虽然中国每周约有 9,500 辆新电动公交车上路,但 2023 年全年欧洲仅交付了 6,354 辆电动公交车。德国的进步也因资金不足和政治不明确而受到阻碍,这使得当地公共交通电动汽车的扩张变得更加困难。
为什么这一点在德国经常被忽视或批评?
1、技术约束
在德国,人们对新技术存在根深蒂固的怀疑,通常被称为“德国焦虑”。这也反映在对电动汽车的保留态度上,例如在续航里程、充电基础设施或环境平衡方面。
2. 对内燃机的依赖
德国汽车工业几十年来一直依赖内燃机,现在面临着彻底改变其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的挑战。这导致了不确定性和对变革的抵制。
3、环境绩效讨论
批评者经常强调电池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密集型的问题。尽管电动汽车通过无排放驾驶来补偿运行过程中的这些排放,但争论仍然激烈。
4. 政治不团结
尽管中国提供了明确的政治指导方针,但德国的措施却不太一致。例如,电动汽车的购买奖金被取消,导致新登记量下降。
能源转型背后的战略动机
中国的能源转型较少受到环境理想主义的推动,而更多地受到明确的战略考虑的推动。塑造中国做法的几个关键动机如下:
1. 确保市场领导地位
中国正在通过对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投资来加强其工业基础。比亚迪、宁德时代和宇通等公司已经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确保了国家的长期技术优势。
2. 提高能源独立性
可再生能源的扩张减少了中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特别是化石燃料。这不仅从经济角度有利,也是重要的地缘政治杠杆。
3、地缘政治影响
中国的技术领先地位使中国能够增强其在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例如,这是通过太阳能系统、电动汽车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出口来实现的。 “一带一路”项目也有助于中国技术的传播。
与德国的比较:两种不同的方法
中国奉行战略和务实的方针,而德国的能源转型则强烈以价值为导向,并受到气候保护理念的影响。德国注重可持续性、透明度和与社会的对话,但与中国相比,进展往往较慢。官僚主义、基础设施不足和冗长的规划程序等结构性障碍阻碍了实施。
在电动汽车领域可以看到特别显着的差异。虽然中国深圳等城市的公交车队几乎 100% 是电动公交车,但到 2023 年,德国这一比例将仅为 2.2%。这种差异说明了德国在将雄心勃勃的目标付诸实践时面临的挑战。
此外,在德国政治讨论中,中国经常被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这使得合作变得更加困难并加剧了竞争。与此同时,德国决策者可以学习中国的实用主义,以便在不危及自身价值观的情况下加快进程。
务实是成功的关键
中国的能源转型表明,战略性务实的做法可以带来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这不应该仅仅被视为一个例子。中国追求明确的自身利益,并利用其进步来加强其全球地位。因此,该国对于德国等其他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德国政治家面临着在不放弃可持续性和民主原则的情况下提高自身流程效率的任务。需要有差异化的观点: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同时认识到威权模式的长期风险很重要。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
全球能源转型是21世纪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问题仍然是,该国能否在不产生新依赖的情况下实现其目标——无论是通过对稀土的大量需求,还是通过其大型项目的生态和社会成本。
同时,中国能源转型也提供了合作机遇。例如,德国等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同时贡献自己的技术和方法。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结合可能是成功应对气候危机全球挑战的关键。
国家政治行动而不是永恒的情感辩论
中国令人印象深刻地展示了一致的战略如何能够加速向电动汽车的转型。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和清晰的愿景相结合,使该国成为全球先驱。然而,在德国,怀疑主义和政治分歧往往会减缓这一转变。然而,中国的成功可以作为一个警钟:任何错过与电动汽车联系的人都将面临其在全球汽车市场的长期竞争力的风险。
适合: